春日,宝坻区钰华街道地质路社区里草木葱茏,繁花似锦。梧桐树下,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副主任李丽娟满脸喜悦,和围坐一圈的居民分享宝坻区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公示的喜讯。此前,正是全区文明实践的“春风化雨”,激活了地质路社区治理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李丽娟介绍,地质路社区是一个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老旧小区,常住人口900多人,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0%。近年来,社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引领作用,开启“居民自治+社会共建”模式,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推动居民守望相助,传承和美家风,家家成好邻里,户户有志愿者,奏响社区治理新乐章,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这里更加鲜活、更加具象化。
“居民自治”服务到家
2020年,地质路社区作为老旧小区进行了提升改造。随之是否请物业公司服务提上了议程。李丽娟说,居委会以顺应“民心、民需、民意”为导向,主打一个“听劝”。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之后,愉快地决定继续实行“居民自治”。理由是,邻里守望,互相服务,既有幸福感,又有成就感,挺好的!
为此,居委会积极转换角色,搭建“居民夜谈会”等民主议事平台,充分发扬民主打造“参与式社区”,让“大家事、大家议、大家管”,不断激发自治活力,实现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监督。针对最基本的社区日常保洁等公共事务,居委会为每个楼栋配备了笤帚、墩布等工具,80多名热心居民争当社区“守护人”,以志愿服务的形式,带头担负起本单元的楼道清理、楼外保洁等工作。同时,引导培育志愿服务力量,激发全体居民共建意识,随手把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,日益成为社区居民共同义务和美好习惯。
热心居民代表李淑艳、李俊玲、宁艳萍,姐儿仨年龄加起来有170多岁,她们熟悉社区情况、热心社区事务,以社区为家,爱家、管家、护家,下水道堵了、井盖破了、建停车位、安充电桩……哪里都少不了她们配合居委会跑前跑后的身影。李丽娟下班后的“应急热线”也大多打给她们,雨季问漏水,刮风防坠物,突发大事小情通过电话才能放心。“居民自治”激活“共建共治”。和老姐儿仨一样,社区热心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,每年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,小区宜居品质和居民生活品质得到了双提升,“治”出满满幸福感。
邻里守望温暖到家
地质路社区的住户大多是一起住了多年的老邻居、老同事、老同学,老亲戚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,社区紧紧围绕“邻”字发力,持续放大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理念,让邻里相亲、守望相助成为社区最鲜明的底色。
年过花甲的李淑艳十几岁起就住在这里,街坊邻居或是看着她长大的,或是她看着长大的。每次去菜市场,她都问一下街坊邻居要带啥,回来就变成了大包小裹的“送菜奶奶”。在社区微信群里,活跃着许多和李淑艳一样的热心人,谁家有“急难愁盼”的大事小情,在群里喊上一嗓子,马上有居委会干部、街坊邻居回应,谁在家谁就搭把手,谁有空谁就出个力,每个月几十件大事小情,有求必应妥妥解决到位。
1996年出生的刘衍君,小时候在地质路社区长大,大学毕业后考上社工,又神奇地回到起点,担任社区党委副书记。他说,在这里,邻里就是亲人,遇到老人,没有“扶不扶”的焦虑,上下楼,扶出门,搀进屋;进超市,扶进来,搀出去;拎重物,搭把手,送到家……这样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。至于帮忙买个菜、带个药、互相存放家里钥匙等更是司空见惯,居民生活中的各种小困扰,大多都在邻里守望相助中得到完美解决。
“社区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”,李丽娟感慨地说,“在这里,不是我们在治理这个社区,而是这个社区在治愈我们。”
“合伙招募”守护到家
居民自治、邻里守望,解决了社区生活基本需求,稳固了“幸福底座”。但是,仍然有一些专业性强的需求依靠自身难以满足。如何补齐短板,更及时、方便地帮民困、解民难,一度让李丽娟陷入烦恼。
2024年10月,针对健康、医疗、应急、维修等需求痛点,社区居委会统筹共建资源,牵头面向社会招募合伙人,借外力补短板,以市场换服务,新鲜的合伙模式,吸引了不少好奇者。对于报名的合伙人,居委会坚持严格把关监督管理,确保为居民找到互惠共赢的贴心人、有缘人、一家人。最终经过谈判,被社区氛围打动的24个商业合伙人、公益合伙人、个人合伙人成功加盟,一些项目服务价格降幅达25%。
在赢得彼此信任的基础上,合伙人积极融入社区,以“一家人”的姿态为居民提供保障服务。钰华社工站为失能老人上门义务剪发40多人次,为家属提供了两轮康复护理培训;区疾控中心、正心大药房等机构,深入社区举办义诊、体检、用药咨询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为100多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,常年为出行不便的老人送药上门。社区“爱心驿站”为孤寡、残疾、重病、独居老人等提供洗衣、缝纫、跑腿等生活服务160多人次,以“合伙人”的“小服务”破解社区短板的“大难题”,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。
“还是少年”快乐到家
地质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坐落在社区角落的一排老旧平房里,虽然朴素却是居民们眼瞅心爱的“心头好”。
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超过50%的特点,实践站积极搭建老年人交往空间,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。2024年5月,成立了“还是少年”志愿服务队,组建了秧歌队、健身队、读书会、书画兴趣组,支持他们自主策划组织文艺表演、健身养生、红色传承等特色活动40多场次,100多位老人“闪亮登场”,重新找回年轻时的“主角光环”,让社区乐龄生活更加生动多彩。
同时,常态化开展“讲红色故事、诵红色诗文、唱嘹亮红歌”主题活动,创作了《青春奋斗史》《我和祖国共成长》等一批文艺宣讲节目,讲述老一辈人不畏生死、保家卫国,不畏艰苦、建设祖国的亲身经历,赓续红色基因、倡树文明新风,凝聚起共建文明家园的强大力量。还邀请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杜秀芝指导舞蹈队参加全区比赛、了凡公园新春文化庙会等活动。2025年春节前,张志文、刘爱华夫妇和区内书法家一起,为全社区住户写春联400多幅,让福满社区共享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如今,地质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居民们的文明站、欢乐站、幸福站,在这里,老与少、旧与新,呈现出温暖又可爱的“反差萌”,共同奏响人居和谐的文明“交响乐”。
家风家教浸润传家
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。在地质路社区,邻里相亲、守望相助、重义守信、勤俭持家、向上向善的淳朴民风,代代相传浸润传家。
每逢周六日、节假日、寒暑假,是地质路社区“最年轻”的日子。儿孙们不约而同回到这里,奔赴“小家”陪伴老人,共享天伦之乐;融入“大家”扶助邻里,共担社会之责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趁机开展家风家教亲子活动30多场次,依托市级“五爱”教育阵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邀请老一辈人讲述革命、建设、发展故事,一起观看红色电影,一起擦楼道、做卫生、捡垃圾……帮助青少年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,传承好家风,放大好民风,辐射更多的社区,绘就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心画卷。
87岁的施桂兰奶奶,年轻时为社区服务奉献了一辈子,子女在外地,退休后独自一人生活,邻里们承担起了照顾她的共同责任,早探视、晚陪伴,逢年过节为老人送去热乎饺子、元宵、粽子等节日美食和开心祝福。感动之余,老人特意手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社区表达幸福之情。一代代的接力,犹如一堂生动的家风家教“示范课”,感动、浸润着每一个家庭,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。如今,这种深植内心的美好,几乎完全化解了社区“家长里短”那些烦心事儿。2024年,社区没有一件信访案例,没有一个12345投诉电话,地质路社区入围市级文明社区,4个家庭被命名为市、区级最美家庭。
如今,地质路社区正如春风化雨,在“居民自治”的奉献里,在邻里守望的暖意里、在家教家风的传承里,向上向善的文明之花悄然绽放,点亮社区的角角落落,在春风里连成一片锦绣……
微信里点“发现”,扫一下
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